
以下是一個朋友提出的有關幼兒上學焦慮的問題,我將答問張貼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
初上學的幼兒出現焦慮情緒是十分正常的。要簡單地拆解初上學的焦慮反應,我們可以想想Attachment的概念。在Attachment的概念中有三大元素:(1) 黏附的對象,(2) 安全感,(3) 信任。
孩子在上學的初期要離開他平日黏附的人,如媽媽、外婆、工人等,當然地產生不安情緒。在這個情況下,最快的舒緩方法是找一個給孩子暫時黏附的「替身」。因為由Attachment而產生的焦慮是源自人的基本需要(Hierarchy of Needs) ,是人性的,所以我們在想解決方法時要以「人的需要」的方向想。由此可知,重用語言的方法如說故事、教情緒咭,是沒有用的!因為語言輸入是要經思考系統才會產生作用。孩子需要的絕不會是在傷心焦慮時被老師要求去思考吧!我們大人在焦慮時都腦子一片空白啦!在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人」。這個「人」可以是老師、助教、如果老師們都不能分身的話,便是一個可給孩子溫柔溫暖的毛公仔。這個「人」與孩子手拖手是不夠的,要抱抱才足夠!因為身體接觸產生的溫暖感、實在感是最直接的安全感養份。孩子的安全感增加了,他自然會有精神去享受玩樂學習。孩子有了安全感後,人是定了,但要他日後也不會對上學產生焦慮,「信任」是老師下一步要做的工夫。第一關是要令孩子信任媽媽(或其他平日黏附的人) 會回來的。老師可以直接地說出孩子內心的焦慮,預告給孩子知道他何時會再見到媽媽,必要時要媽媽臨走時放下一件隨身物品,放在孩子能看見的地方,表示媽媽必定會回來。第二關是要孩子信任老師。在這裡,老師的情緒表現是關鍵。試想想,如果你的老師情緒常常變幻不定,一時又開心地說歡迎歡迎,一時又大聲叫喊,一時又讚嘆,一時又埋怨,尤如坐過山車一樣,又怎可以放心地信任她呢?!
所以,我認為孩子初上學時,他的真正需要是一個諒解他、愛擁抱、情緒平穩、以及能當機立斷的老師。有一個具以上條件的老師的話,學校的活動做什麼根本已不重要,因為孩子自然會以這個老師為學習對象,老師做什麼孩子也會有興趣跟著做。至於為什麼有時說故事、畫圖畫、「說說氹氹」會有效呢?說實的,這些都不是真正迎合到孩子當時的急切需要,孩子只是給你弄分心了而已。
初上學的幼兒出現焦慮情緒是十分正常的。要簡單地拆解初上學的焦慮反應,我們可以想想Attachment的概念。在Attachment的概念中有三大元素:(1) 黏附的對象,(2) 安全感,(3) 信任。
孩子在上學的初期要離開他平日黏附的人,如媽媽、外婆、工人等,當然地產生不安情緒。在這個情況下,最快的舒緩方法是找一個給孩子暫時黏附的「替身」。因為由Attachment而產生的焦慮是源自人的基本需要(Hierarchy of Needs) ,是人性的,所以我們在想解決方法時要以「人的需要」的方向想。由此可知,重用語言的方法如說故事、教情緒咭,是沒有用的!因為語言輸入是要經思考系統才會產生作用。孩子需要的絕不會是在傷心焦慮時被老師要求去思考吧!我們大人在焦慮時都腦子一片空白啦!在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人」。這個「人」可以是老師、助教、如果老師們都不能分身的話,便是一個可給孩子溫柔溫暖的毛公仔。這個「人」與孩子手拖手是不夠的,要抱抱才足夠!因為身體接觸產生的溫暖感、實在感是最直接的安全感養份。孩子的安全感增加了,他自然會有精神去享受玩樂學習。孩子有了安全感後,人是定了,但要他日後也不會對上學產生焦慮,「信任」是老師下一步要做的工夫。第一關是要令孩子信任媽媽(或其他平日黏附的人) 會回來的。老師可以直接地說出孩子內心的焦慮,預告給孩子知道他何時會再見到媽媽,必要時要媽媽臨走時放下一件隨身物品,放在孩子能看見的地方,表示媽媽必定會回來。第二關是要孩子信任老師。在這裡,老師的情緒表現是關鍵。試想想,如果你的老師情緒常常變幻不定,一時又開心地說歡迎歡迎,一時又大聲叫喊,一時又讚嘆,一時又埋怨,尤如坐過山車一樣,又怎可以放心地信任她呢?!
所以,我認為孩子初上學時,他的真正需要是一個諒解他、愛擁抱、情緒平穩、以及能當機立斷的老師。有一個具以上條件的老師的話,學校的活動做什麼根本已不重要,因為孩子自然會以這個老師為學習對象,老師做什麼孩子也會有興趣跟著做。至於為什麼有時說故事、畫圖畫、「說說氹氹」會有效呢?說實的,這些都不是真正迎合到孩子當時的急切需要,孩子只是給你弄分心了而已。
以上所說的,都是孩子初上學的頭半年。有些孩子完全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有些孩子要花幾個月才能過渡。但如你發覺孩子花了半年還會出現上學焦慮的問題的話,那可是Attachment以外的其他問題,要請更有經驗的老師或有關的專業人士如兒童發展治療師觀察一下,以便找出問題的根源。
1 則留言:
一個穩定,能提供安全感的環境確是孩子發展重要的基石。許多學者也說恐懼妨礙人的成長,孩子是,老師和家長亦然。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