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好文章分享



以下一篇文章是擇自法鼓山心靈電子報第333期。

雖然這是一部佛教雜誌,但它的內容卻顯淺易明,且非常生活化,適合一般喜歡閱讀個人提升(Personal Development) 書本的讀者。特此轉載一篇,與大家分享。如果閱讀後有興趣免費訂閱,請依這個連結 http://www.ddm.org.tw/ddm/homepage/index.aspx
到法鼓山的網頁登記(網頁的右手邊有「訂閱電子報」的按鈕)。
相片中是種在我紐西蘭家門前的合掌瓜



只要心安就有平安
■ 聖嚴法師
不安是心理的一種感覺,是我們的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定感,所以浮動不安。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的心是安定的,內心有安全感,則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動,我們的生活還是可以不受影響。
就像是外面下大雨了,明明知道心急沒有用,我們可以做的是因應處理。比如房子會漏水,就要想辦法把漏水的地方補起來;雖然下雨天濕淋淋的,還是要想辦法出門辦點事、想辦法種出作物來、想辦法還能夠有一些娛樂。
雖然下雨天不是好天,但是只要心安,我們的生活就可以不受影響,而過得很快樂、很幸福,這即是「心安就有平安」。
用「心五四」來成長自己
我們在十年前推出一項「心五四運動」,內容是「四安、四它、四要、四感、四福」,這些觀念到現在還是普遍地被運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人生有不如意的事是正常的,遇到問題的時候,要面對問題,接受問題,想辦法處理問題,而處理以後就要放下;如果處理以後,問題還是無法解決,也還是要試著放下。用「四它」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有智慧地處理事情。
此外,被廣泛運用的還有「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實際上,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不多的。人基本的需要是吃飽、穿暖,有個地方遮風避雨,這就夠了。尤其在不景氣的時候,如果大家能把欲望降低一點,而把希望放大、放遠一些,就能夠知足快樂。
用「心六倫」來保障平安
另外,我們在大前年更推動「心六倫」和「關懷生命──防治自殺」運動。其實,「心五四」、「心六倫」和「關懷生命」運動都是相關連的,同樣源自「心靈環保」,目的是為了護心、安心。
「心六倫」是家庭倫理、校園倫理、生活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乃是一種新思想、新社會運動。過去傳統的儒家「五倫」,已經不太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我們推出「心六倫」來充實「五倫」。
「心六倫」的核心價值,是盡責盡分、奉獻利他,這是放諸世間皆準的價值,不只局限於華人社會使用,而是我們奉獻給全世界人類一種新的全球倫理運動。
永遠抱持信心與希望
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對未來要有希望,若能如此,就算是物質條件減縮、外在環境不安定,我們的心都還是踏實的。心踏實,就有平安。平安是可以相互影響的,我們自己平安,也把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和作法告訴別人,那麼心裡的踏實感會更堅定。
人最重要的是生存,只要還留有一口呼吸,就有無限的希望。事實上,沒有必要自殺。自殺多半是因為恐懼、害怕,對未來沒有希望、沒有安全感所致。
有一位企業總裁自殺了,他的自殺讓我很震驚,也很遺憾。事實上,他在自殺前曾經來看我,說他活得很辛苦。我勸他要把心照顧好,將心安定下來,事情一樣一樣地處理。但是,很可惜我沒能幫上忙,沒有讓他把觀念轉過來。其實只要調整一下觀念,認知逆境、順境都是過程而已,一時間無法處理的事,不代表永遠不能處理,只要再等待機會,隨時可能就會轉機。
我自己也是從艱困的環境中走過來的,小時候家裡窮,曾經窮到連一口飯也沒得吃,於是我吃樹皮、樹葉,還是一樣走過來了。我想現代社會大概不至於有人生活窘迫到沒有飯吃吧!
我希望大家都能夠記住這句話:「心安就有平安。」外在環境的改變是正常的,人生遇到挫折也是正常的,當我們面對挫折、面對困境,不必往最壞的地方想,而要朝最好的方向看。
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也就有未來。

本文摘錄自《
人生雜誌306期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格改局變 — 谷底反彈!絕望是新景象的開始!


我常常覺得身為自閉兒家長的你是值得敬重的!

我想像,如果我的人生不斷地接觸絕望,我會怎樣?我想我會瘋掉了,或是放棄了,或是會不自覺的不停地埋怨著…

做爸爸媽媽的,打從知道將有小生命來臨到自己家庭開始便建立喜悅與希望。爸媽們都希望寶寶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得到平安、健康、快樂。偏偏,我們的家長在看著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遇到的挫折、無奈、不安、尷尬、失望、孤獨等等,太多的絕望卻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家長們帶著孩子,由懷疑、尋找、証實、拒絕、接受、再在訓練的大海中不斷地尋找,慵慵碌碌,沒有給自己半點放鬆喘息的空間…漸漸地,人已落入一個固定的思考、溝通模式。當家長們發覺自己在處理孩子的行為時心情大起大落,每次相同的事件發生時自己的情緒反應都是一樣/甚至越來越差,但事情又沒有改善的跡象,每一次活像是「案件重演」一樣。明顯孩子已不受過往的一套,再用同一個觀點/同一個處理方法,事情是不會得到改善。在這個時候究竟要怎辦才好呢?!其實,這樣的情況不只是發生在家長身上,我們當治療師的都會經常遇到。那當然,當事情發生在治療師身上時我們會較容易處理妥當,因為哪怎說都不是自己的孩子,情感上較容易調適吧!但無論是治療師或是家長,當發覺自己正在不由自主地「案件重演」,那便是我們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改變?!是家長們做得不好嗎?請不要誤會!改變,並不是說家長們要改變自己,因為你們都做得夠好了!改變,是指換一個相處模式,換一個格局。風水命理講格局,是藉著「格」乃星象的移動和移動風水物的方位,來佈一個「局」,而這個「局」便影響風水;金融市場講格局,相信是指「市場氣氛」,「市場氣氛」不好便影響股市買賣,形成淡旺市的「局面」。在教養孩子方面,如果我大膽以「格*」、「局」、及「格局」作比喻的話,「格」是指我們、及孩子源於個人對事物的理解而洐生的處事規格和溝通方式;「局」是指我們、及孩子慣性地使用自己一套的處事規格和溝通方式而沒有檢視自己的意識,乃是「小局」,當我們和孩子各自用自己的一套去處理同一件事情時,那少不免會發生磨擦,但我們沒有因這些磨擦而撿視自己的處事規格和溝通方式,同一個磨擦情況更不斷地重複發生,乃是一個「大局」;而我們和孩子相處時所創造的「氣氛」便是「格局」。「格局」將會影響我們和孩子的相處質素,影響我們的情感連系。

我們由這個推論得知,要改變「格局」便要改變「局」,要改變「局」便要改變「格」。你可能會問,可以怎樣改變「格」呢?如果我們參考一下儒家學說便略知一二。《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格物」是指研究及探索事物的真相。只有透過謙虛的心去認清事物的真相,我們才能夠致其知,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齊其家!將「格物」引用在我們和孩子身上,就是我們要用「孩子可以是我們的老師/啟發者」的心去探索及接觸他們。當我們都放下自己的「格」,去探索一下孩子的「格」,我們將會更了解孩子。而我們將會隨著對孩子的新理解去調整自己的心、意、身,我們的「格」亦會因此而改變,變得更能創造一個與孩子相處的「好局」,一個雙方都樂在其中的「格局」。

如果你發覺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情況正處於「壞局」的狀態,雖然不幸,但在絕望之際亦可幸你發覺得早。從今天開始放下自己,用真緻的心去接觸孩子。你,是絕對有能力扭轉乾坤!你和孩子將得以由谷底反彈,你們的相處以至孩子的社交發展將會展開新的一頁,將會是令人鼓舞的新景象!

註*:《緇衣》: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也…” ,「格」乃言行舉止的規格。

註**:《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參觀 台北光目華德褔幼稚園

三月十五日,我有幸參觀台北光目華德褔幼稚園。一所座落於繁榮台北市的大自然幼稚園。



柔和的燈光配合淡粉紅色調及自然材料如原木的環境鋪砌,令人感覺安全溫暖。

自由時間,孩子都拿起預設的天然的材料自由發揮地弄呀弄。多麼和諧的小社群啊!我沒聽到半點投訴同學的聲音呢!

老師會邊做準備,邊以溫柔滋養人心的聲線唱歌…聽著就像令人感覺溫暖的Background music,很像媽媽哼給嬰兒聽的歌,心都給溶化了!

沒有大人指示,但孩子們都十分自律。

很愛他們做的Season Table季節主題枱。

看!他們用的爉筆,不是筆形,而是石仔形的!孩子可以不但運用他們全部的小手指,還可以用手掌去控制爉筆,這便是融合多感官刺激於環境中啊!它們還是天然物料制造,我愛死這些爉筆喔!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拆解上學焦慮症


以下是一個朋友提出的有關幼兒上學焦慮的問題,我將答問張貼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

初上學的幼兒出現焦慮情緒是十分正常的。要簡單地拆解初上學的焦慮反應,我們可以想想Attachment的概念。在Attachment的概念中有三大元素:(1) 黏附的對象,(2) 安全感,(3) 信任。

孩子在上學的初期要離開他平日黏附的人,如媽媽、外婆、工人等,當然地產生不安情緒。在這個情況下,最快的舒緩方法是找一個給孩子暫時黏附的「替身」。因為由Attachment而產生的焦慮是源自人的基本需要(Hierarchy of Needs) ,是人性的,所以我們在想解決方法時要以「人的需要」的方向想。由此可知,重用語言的方法如說故事、教情緒咭,是沒有用的!因為語言輸入是要經思考系統才會產生作用。孩子需要的絕不會是在傷心焦慮時被老師要求去思考吧!我們大人在焦慮時都腦子一片空白啦!在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人」。這個「人」可以是老師、助教、如果老師們都不能分身的話,便是一個可給孩子溫柔溫暖的毛公仔。這個「人」與孩子手拖手是不夠的,要抱抱才足夠!因為身體接觸產生的溫暖感、實在感是最直接的安全感養份。孩子的安全感增加了,他自然會有精神去享受玩樂學習。孩子有了安全感後,人是定了,但要他日後也不會對上學產生焦慮,「信任」是老師下一步要做的工夫。第一關是要令孩子信任媽媽(或其他平日黏附的人) 會回來的。老師可以直接地說出孩子內心的焦慮,預告給孩子知道他何時會再見到媽媽,必要時要媽媽臨走時放下一件隨身物品,放在孩子能看見的地方,表示媽媽必定會回來。第二關是要孩子信任老師。在這裡,老師的情緒表現是關鍵。試想想,如果你的老師情緒常常變幻不定,一時又開心地說歡迎歡迎,一時又大聲叫喊,一時又讚嘆,一時又埋怨,尤如坐過山車一樣,又怎可以放心地信任她呢?!

所以,我認為孩子初上學時,他的真正需要是一個諒解他、愛擁抱、情緒平穩、以及能當機立斷的老師。有一個具以上條件的老師的話,學校的活動做什麼根本已不重要,因為孩子自然會以這個老師為學習對象,老師做什麼孩子也會有興趣跟著做。至於為什麼有時說故事、畫圖畫、「說說氹氹」會有效呢?說實的,這些都不是真正迎合到孩子當時的急切需要,孩子只是給你弄分心了而已。

以上所說的,都是孩子初上學的頭半年。有些孩子完全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有些孩子要花幾個月才能過渡。但如你發覺孩子花了半年還會出現上學焦慮的問題的話,那可是Attachment以外的其他問題,要請更有經驗的老師或有關的專業人士如兒童發展治療師觀察一下,以便找出問題的根源。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身教的威力

三月十四日,我到台北法鼓山參加了佛教的皈依大典。真的很高興、很感恩我能夠遇到佛法。身為初學者,我對佛法及皈依大典的種種都十分好奇。樣樣都想看看,種種都是新體驗,事事都帶給我靈感。例如在一次免費吃午餐的經驗中,我體驗到真心的、無條件的關懷是身教成功的關鍵。

「你吃了午飯沒有?」一個素未謀面的師傅問我。「我還未吃」,說罷她即叫我上齋堂吃飯,說午飯時間快開始了。我到達齋堂,眼前是非常有秩序的、有禮恭敬的「客人」和派飯的義工們。你可能想,有義工維持秩序,才會出現我眼前的境象吧?!我初時也認為是這樣,但當我留意良久,便發覺這境象並不簡單!

這裡沒有義工維持秩序,但又沒有人生事,連小孩也乖乖的。這裡沒有出現在一般派發「免費贈品」的貪心情況,沒有人因為免費而取多過自己足夠的。沒有人浪費食物,又沒有人吃不飽,又沒有人吃過飽。人們都很珍惜他們面前的食物,吃著吃著,多數人的臉上都流露出喜悅感恩之情。啊!我明白了!原來人們的自律是來自內心的富足!他們正用行動來感恩!感謝佛堂的慈悲!

佛堂的身教是透過「打開飯堂之門」,讓我們經驗受著無條件的愛的溫暖,內心的富足令我們生起慈悲喜捨的信心,以至我們有一天會真心地對其他人做到慈悲喜捨。這便是身教啊!這樣的身教,威力並不是來自教人者有多棒,卻來自被教者自己的心生起的信心和願望。而令人安心地生起信心的關鍵正是無條件的關懷!

想想我們的孩子吧!他們一天內有多少會做的、不懂做的、老師家長認為做得好的、老師家長認為做得不夠好的事情等,是容許他先觀察別人或你直至他生起信心才行動的呢?我們又有沒有硬加條件於我們想孩子學習的事情上呢?我們有做到真正的無條件身教嗎?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為什麼需要全人教育?

我們還沒知道為什麼孩子需要全人教育前,不如先想想他們在傳統的教育下得到了怎麼樣的心靈滋養?

我們的心靈就像身體一樣,需要我們給予正確的、天然純正的、足夠的養份,她才能自然無礙地、自信地成長。能令心靈健康地成長的養份除了取自所有正信的宗教信仰外,還來自我們予生俱來與大自然、與宇宙萬物相應溝通的能量。平時,我們大多不唯意這種能量的存在。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太偏用腦袋的人!別以為偏用腦袋,人就會聰明!實情是「自我封閉、自癈武功」!武功?是武術功夫嗎?這裡說的武功是指人的天性。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生於有天有地、有時空、有萬物的世界嗎?因為我們根本就是這個宇宙體系的其中一部份!情況就像身體有不同的身體部份,皮膚等五官、骨骼、腦袋、神經系統、五臟六腑都是一脈相連的,其中一小部份出問題,整體都會隨之而運行不妥當。我們生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沒有適當的環境,我們不會健康地成長;同樣沒我們和生物們的二氧化炭和排泄物,大自然的萬物之家—樹—亦不能生存。這個互相依賴而活的系統無論在我們自身內或外都能輕易地找到引証。小的有自身身體小毛病卻影響心理健康或相反,以至家庭中一個人出現毛病卻影響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大的有浪費地球資源卻影響地球的存亡,以至地球的變化卻影響宇宙的運行。這些都顯示了一個終極概念—關聯(Connection)。

Dr. John Miller 在《生命教育》一書中提到,「全人教育關注的焦點是『關聯』,是線性思考與直觀思考之間的關係,是心智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知識範疇之間的關係,是人與社群、與地球,以及人的自我 (Self) 與自性真我 (the Self) 之間的關係。」我們攪得清這些「關聯」即是攪得清自己生為人在這個家、社群、地球、宇宙的角色位置。攪得清自己的角色位置,各人都安守自己的角色位置,人就沒罫礙恐懼。試想想一個知途識路又豪無罫礙恐懼的心是多麼的有自信,是多麼的充滿能量!亦因為心無罫礙,我們就隨之心胸大開、眼介大開,我們將會看見、聽到、學到我們在「閉塞」時看不見、聽不到的東西。我們與大自然的無窮能量亦更能互通。試問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的心靈又怎會不滋潤呢?!

話雖如此,但我們現在的社會正與這概念逆線而行。我們的社會強調獨有性、獨特性,使人生起「分別心」。分別心令人用有限的知識、物質把自己團團圍著,人便自困於自己建立的圍牆內,變成不靈活、沒創意、不溝通、和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系統分隔、生活得不自然不快樂。你可能會問,事到如此有可改變的餘地嗎?答案是絕對有!正因為我們的社會如此,我們更需要盡快在有可能的時間,找機會實行「全人教育」。簡單的方法是學習環保,多親近大自然,多欣賞多思考萬物與自己的關係。你可以嘗試在百忙中抽點時間和自己相處,參加禪修班或靜修營。華德褔教育 (Waldorf Education) 是來自人類學 (Anthropology) 的一個教育手法,其中的一些活動實踐如身體律動 (Eurythmy) 及藝術課程亦適合初接觸者嘗試。

至於我們的一群有學障的孩子呢?我強烈建議家長老師們自己先體驗一下心靈受到滋養的經驗感覺,說不定你的心因為受到滋養而放鬆,而你會發現你的改變或成長帶動了孩子的成長。當然,培育我們的孩子是教育的首要任務,我們的孩子是大主角,但大主角也需要大配角的支持才能成事吧!別忘記「萬物有關聯」啊!

如果你有興趣知道更多可用以下字彙作搜尋:
華德褔 Waldorf
Rudolf Steiner
人類學 Anthropology
全人教育 / 生命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 Holistic Curriculum
永恆哲學 Perennial Philosophy,

如果你想與我交流一下或想知道我如何將之實踐於有發展障礙的孩子的治療訓練中,歡迎Email我 misskitty4therapy@gmail.com
就由我們開始傳播心靈受到滋養的正能量吧!我們的孩子以及我們的孩子的孩子將會更有福!

Lazure Painting 很好玩喔!

把水彩加入Natural Glaze中,攪攪攪…
用軟毛擦以看似Brain Gym的Lazy 8手勢把色彩擦上牆

導師是John Stolfo,可以到他的網頁http://www.johnstolfo.net/ 看他的完成品
John Stolfo:"Lazure painting ensouls architecture, aesthetically harmon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ies of body, soul and spirit, for individual and social healing"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教仔 VS 互教


別被「教仔」這個字騙到,它不是你想的那麼好那麼正面的!「教」的字面解釋是指導、使之懂得及明白,如「A教B」表示A指導B,即A做主動,B做被動;如A是你,那B就是你的孩子(他)。那麼「教仔」就是「你教他」,你做主動指導他。這是不平等的,是你高他低的,你透過「教」這個過程令他「擁有的」與你一樣多(你希望)。這裡所指的「擁有的」是知識、認知、感知、情感、感受,都是無形無體,透過感官探索所感知到辨知後收歸自己的東西,蜀主觀的。換言之,「你教他」就是把主觀的蜀於你自己的東西,跳過了他自己去探索的步驟,直接地輸入他的腦內心內。
請留意一下「主觀」的意思,主觀即是自己的觀點。A有A的觀點,B有B的觀點,C有C的觀點,D有…只要你是人,有身軀有腦袋便能感知,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人人觀點不同,他想到感受到的未必是你所感受到的。那麼,為什麼只是要孩子聽你主觀的話呢?他也有透過自己的身體感官去產生蜀於他的主觀辨知吧!這些主觀辨知對他來說是真實的,是值得尊重的。由此可見,孩子也有一些觀點是大人沒有的。
說到這裡,即是說大人有些主觀是孩子沒有的,反之孩子亦一樣。那麼大家是扯平吧!應該沒有是誰該教誰啦!咦?!還是要用「教仔」這個字嗎?睇情況吧!如果你要指點他的迷樽便是吧(事實上大人懂得很多東西是小孩不懂的)。但別忘了他都擁有一些你沒有的主觀,他要省卻你探索的步驟讓你知道,這是「他教你」。他讓你教時,你也有讓他教嗎?這是一個值得自我檢討的題目。
其實,我覺得「教仔」這個字不大討好…不如改做「互教」吖!
最後,有兩個方程式我覺得幾有趣 (我作的)
教仔=被動+主觀x1=主觀…悶、呆滯、固執=1人成長
互教=互動+主觀x2=客觀…有趣、靈活、變通=2人成長 !!

(2008)

小魔頭可教嗎?


答案是不可教!但可以感化!
小魔頭的特徵是比一般人聰明機智,IQ比一般人高 (必有130以上),雖然學校成績未必好,但學東西學得快,記憶中的資料庫超廣,雖不致於過目不忘,但能用比大人更少的時間記得一些硬性又煩覆的資料,有卓越的捉棋技巧,年紀小小都可勝大人有餘,解決問題的方法有自我一套見解,通常都是可行的但因為太取巧或太非一般而不為人即時接受 (因為一般人的反應太慢,但給時間我們想想發覺偏偏又有他的道理),所以常常看扁別人,覺得別人蠢。超級自我中心,目中無人,言詞銳利不討好,甚至負面及有攻擊性,不信任人,覺得這個是一面倒條件性的世界,雖知道何謂對等條件交易,但往往禁不住用他的聰明才智去找人笨。崇尚有破壞性或暴力的遊戲,愛挑選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做對手,討厭合作,喜歡降敵性遊戲。雖有自己愛的人,但卻不懂怎去愛,常令所愛受傷害。
你看到了沒有?他們的智力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不需要我們教。他們所欠缺的是心,一個或很多很多個無條件愛他的心!他不信任人嘛?你就信任他,向他展示信任。他目中無人嘛?你就重視他,向他展示關心。他言詞銳利、找人笨嘛?你就真心相對,向他展示你受傷了的傷口。他不懂得去愛嘛?你就無條件地去愛他,向他展示愛是免費的!
試想想,這樣的一個孩子,他的表面是這麼的拒人於千里,內心又那麼的欠缺愛,整個勢就是用了錯的方法去乞求愛吧!人人都喜歡被愛,這樣才有力量去愛,小魔頭就是一羣比一般人更需要更多更多被愛的孩子,這樣他們才有力量轉化成天使!
其實,那有這麼多小魔頭 (人形魔鬼又給你碰過正著,難度可真高!)?!
他們都是被誤會,心靈沒得到安穩的一羣小孩而已!
(2008)

小二還未懂計加數怎樣辦?


朋友的孩子就讀小學二年級,計算加數時不懂用心算,還要用手指數數,十隻手指數盡,都只能數到十,所以只懂計十以內的加數!(就算他連腳趾都加入數數,最多只能計算至二十…)真的令家長老師們非常頭痛呢!
要解決問題就要了解問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一般來說,小朋友遲遲不懂心算的原因有三個:
(1)數學概念薄弱:數學概念是所有運算或解數題的基礎,數學概念混沌不清所影響的不只是學科成績,連日常生活如管理零用錢或買東西計算找贖都會受到影響。 數學概念的第一層是個人對數的觸覺,觸覺是天生的,但亦可靠後天培養。天生對數有觸覺的人不用你教他都能從生活中領悟數理,一點即懂;反之,沒什觸覺的嘛,就要靠別人「畫公仔畫出腸」地告訴他你在計數時你思考的來龍去脈才能明白當中的道理。要評估孩子的數學觸覺,可從日常生活中著手,例如可以觀察他在分配食物、盆點自己的玩具、對零用錢的處理等表現,都可略知一二。 數學都不離數字<-->其量、運算符号<-->量的變化或其狀態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孩子對這些關係不清不楚便會出現不通數理的情況,一般的情況例如你教他時他好像是懂了似的,或如果整頁作業也只練習單一的運算方式時他都可順利過關;但如果沒人在旁提點,或做綜合練習時就會困難盡現了。要評估孩子的數字數量概念,可準備兩個小碟上放分別不同數量的小積木或糖果如9對2(數量不可太接近如6對7),放碟子在孩子面前問他(每次只問一個數字):如「那碟有9粒糖?」,跟著把碟子位置轉換、或從新放上不同數量的糖果後再重覆地問來確定他的能力是穩定還是「撞彩」。接著,就是要測試他對運算符号與數量的狀態變化的認識。這裡最重要是加一、減一的認知。如果孩子不能在簡單的指示下做出加或減的動作,也莫論多過一的運算了!你可以準備約干數量的糖果在碟上,另放一些糖果在枱上,對孩子說:「現在有(4)粒糖,(加)一即是什麼樣?你做出來看吧。」這樣的觀察一下孩子怎樣處理這類指示。另外,亦可用類似的方法測試一下孩子對十進制的概念。
(2)想象力/抽象思維能力不足:這是圖像思考與憑空想象及控制抽象資料的能力。只是因為這個問題而不懂計數的,一般較少,但想象力差就定會影響心算及解題。有時孩子的困難是用語言來思考的能力不足,都會影響他們邊聽解說邊思考或邊閱題邊思考的表現。由於抽象思維是被廣泛運用的,所以抽象思維能力不足是會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顯示出來的,例如孩子會較少選擇用畫畫來表達意思、時間管理混亂、較少玩角色扮演遊戲等。但請注意,真正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可能與智力或特殊困難如自閉症有關,所以除此之外,孩子可能只是不喜歡想象,而不是不能夠想象,我們並不能魯莽判斷他是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另一邊箱,訓練好抽象思維定會有益於思考流暢度及速度,間接有利計數。
(3)心理壓力:很簡單直接的,就是對計數有陰影,看見聽見都怕怕。這是心病,要用心藥醫的!

(*這是來自我08年寫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