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好文章分享



以下一篇文章是擇自法鼓山心靈電子報第333期。

雖然這是一部佛教雜誌,但它的內容卻顯淺易明,且非常生活化,適合一般喜歡閱讀個人提升(Personal Development) 書本的讀者。特此轉載一篇,與大家分享。如果閱讀後有興趣免費訂閱,請依這個連結 http://www.ddm.org.tw/ddm/homepage/index.aspx
到法鼓山的網頁登記(網頁的右手邊有「訂閱電子報」的按鈕)。
相片中是種在我紐西蘭家門前的合掌瓜



只要心安就有平安
■ 聖嚴法師
不安是心理的一種感覺,是我們的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定感,所以浮動不安。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的心是安定的,內心有安全感,則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動,我們的生活還是可以不受影響。
就像是外面下大雨了,明明知道心急沒有用,我們可以做的是因應處理。比如房子會漏水,就要想辦法把漏水的地方補起來;雖然下雨天濕淋淋的,還是要想辦法出門辦點事、想辦法種出作物來、想辦法還能夠有一些娛樂。
雖然下雨天不是好天,但是只要心安,我們的生活就可以不受影響,而過得很快樂、很幸福,這即是「心安就有平安」。
用「心五四」來成長自己
我們在十年前推出一項「心五四運動」,內容是「四安、四它、四要、四感、四福」,這些觀念到現在還是普遍地被運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人生有不如意的事是正常的,遇到問題的時候,要面對問題,接受問題,想辦法處理問題,而處理以後就要放下;如果處理以後,問題還是無法解決,也還是要試著放下。用「四它」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有智慧地處理事情。
此外,被廣泛運用的還有「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實際上,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不多的。人基本的需要是吃飽、穿暖,有個地方遮風避雨,這就夠了。尤其在不景氣的時候,如果大家能把欲望降低一點,而把希望放大、放遠一些,就能夠知足快樂。
用「心六倫」來保障平安
另外,我們在大前年更推動「心六倫」和「關懷生命──防治自殺」運動。其實,「心五四」、「心六倫」和「關懷生命」運動都是相關連的,同樣源自「心靈環保」,目的是為了護心、安心。
「心六倫」是家庭倫理、校園倫理、生活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乃是一種新思想、新社會運動。過去傳統的儒家「五倫」,已經不太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我們推出「心六倫」來充實「五倫」。
「心六倫」的核心價值,是盡責盡分、奉獻利他,這是放諸世間皆準的價值,不只局限於華人社會使用,而是我們奉獻給全世界人類一種新的全球倫理運動。
永遠抱持信心與希望
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對未來要有希望,若能如此,就算是物質條件減縮、外在環境不安定,我們的心都還是踏實的。心踏實,就有平安。平安是可以相互影響的,我們自己平安,也把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和作法告訴別人,那麼心裡的踏實感會更堅定。
人最重要的是生存,只要還留有一口呼吸,就有無限的希望。事實上,沒有必要自殺。自殺多半是因為恐懼、害怕,對未來沒有希望、沒有安全感所致。
有一位企業總裁自殺了,他的自殺讓我很震驚,也很遺憾。事實上,他在自殺前曾經來看我,說他活得很辛苦。我勸他要把心照顧好,將心安定下來,事情一樣一樣地處理。但是,很可惜我沒能幫上忙,沒有讓他把觀念轉過來。其實只要調整一下觀念,認知逆境、順境都是過程而已,一時間無法處理的事,不代表永遠不能處理,只要再等待機會,隨時可能就會轉機。
我自己也是從艱困的環境中走過來的,小時候家裡窮,曾經窮到連一口飯也沒得吃,於是我吃樹皮、樹葉,還是一樣走過來了。我想現代社會大概不至於有人生活窘迫到沒有飯吃吧!
我希望大家都能夠記住這句話:「心安就有平安。」外在環境的改變是正常的,人生遇到挫折也是正常的,當我們面對挫折、面對困境,不必往最壞的地方想,而要朝最好的方向看。
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也就有未來。

本文摘錄自《
人生雜誌306期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格改局變 — 谷底反彈!絕望是新景象的開始!


我常常覺得身為自閉兒家長的你是值得敬重的!

我想像,如果我的人生不斷地接觸絕望,我會怎樣?我想我會瘋掉了,或是放棄了,或是會不自覺的不停地埋怨著…

做爸爸媽媽的,打從知道將有小生命來臨到自己家庭開始便建立喜悅與希望。爸媽們都希望寶寶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得到平安、健康、快樂。偏偏,我們的家長在看著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遇到的挫折、無奈、不安、尷尬、失望、孤獨等等,太多的絕望卻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家長們帶著孩子,由懷疑、尋找、証實、拒絕、接受、再在訓練的大海中不斷地尋找,慵慵碌碌,沒有給自己半點放鬆喘息的空間…漸漸地,人已落入一個固定的思考、溝通模式。當家長們發覺自己在處理孩子的行為時心情大起大落,每次相同的事件發生時自己的情緒反應都是一樣/甚至越來越差,但事情又沒有改善的跡象,每一次活像是「案件重演」一樣。明顯孩子已不受過往的一套,再用同一個觀點/同一個處理方法,事情是不會得到改善。在這個時候究竟要怎辦才好呢?!其實,這樣的情況不只是發生在家長身上,我們當治療師的都會經常遇到。那當然,當事情發生在治療師身上時我們會較容易處理妥當,因為哪怎說都不是自己的孩子,情感上較容易調適吧!但無論是治療師或是家長,當發覺自己正在不由自主地「案件重演」,那便是我們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改變?!是家長們做得不好嗎?請不要誤會!改變,並不是說家長們要改變自己,因為你們都做得夠好了!改變,是指換一個相處模式,換一個格局。風水命理講格局,是藉著「格」乃星象的移動和移動風水物的方位,來佈一個「局」,而這個「局」便影響風水;金融市場講格局,相信是指「市場氣氛」,「市場氣氛」不好便影響股市買賣,形成淡旺市的「局面」。在教養孩子方面,如果我大膽以「格*」、「局」、及「格局」作比喻的話,「格」是指我們、及孩子源於個人對事物的理解而洐生的處事規格和溝通方式;「局」是指我們、及孩子慣性地使用自己一套的處事規格和溝通方式而沒有檢視自己的意識,乃是「小局」,當我們和孩子各自用自己的一套去處理同一件事情時,那少不免會發生磨擦,但我們沒有因這些磨擦而撿視自己的處事規格和溝通方式,同一個磨擦情況更不斷地重複發生,乃是一個「大局」;而我們和孩子相處時所創造的「氣氛」便是「格局」。「格局」將會影響我們和孩子的相處質素,影響我們的情感連系。

我們由這個推論得知,要改變「格局」便要改變「局」,要改變「局」便要改變「格」。你可能會問,可以怎樣改變「格」呢?如果我們參考一下儒家學說便略知一二。《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格物」是指研究及探索事物的真相。只有透過謙虛的心去認清事物的真相,我們才能夠致其知,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齊其家!將「格物」引用在我們和孩子身上,就是我們要用「孩子可以是我們的老師/啟發者」的心去探索及接觸他們。當我們都放下自己的「格」,去探索一下孩子的「格」,我們將會更了解孩子。而我們將會隨著對孩子的新理解去調整自己的心、意、身,我們的「格」亦會因此而改變,變得更能創造一個與孩子相處的「好局」,一個雙方都樂在其中的「格局」。

如果你發覺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情況正處於「壞局」的狀態,雖然不幸,但在絕望之際亦可幸你發覺得早。從今天開始放下自己,用真緻的心去接觸孩子。你,是絕對有能力扭轉乾坤!你和孩子將得以由谷底反彈,你們的相處以至孩子的社交發展將會展開新的一頁,將會是令人鼓舞的新景象!

註*:《緇衣》: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也…” ,「格」乃言行舉止的規格。

註**:《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